制扇技藝 徐義林——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
徐義林(1933年10月—2020年4月30日 ),男,漢族,江蘇省揚州市人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制扇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
15歲起,在“胡漢東制扇作坊”從師學藝。近70年來,堅持折扇造型的研究和制作,研制的各式精品雅扇達百余種。扇骨制作是折扇技藝的核心,徐義林善于修復各類老舊扇骨,所制扇骨工藝精巧、款式豐富,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,被行家稱為“江南扇王”。 代表作品有“孔雀牌”水磨骨折扇、9.5×18水磨骨竹折扇等。1983年,研制了10把2米長的巨型折扇,創(chuàng)下了全國制扇之最。堅持悉心傳授技藝,退休后通過家傳的形式培養(yǎng)了2位制扇繼承人。
對于制扇技藝,徐義林做到老,學到老,堅持創(chuàng)新與傳承制扇技藝,從業(yè)七十幾年保持如一的“本心”。是當之無愧的“江南扇王”。
徐義林老家在揚州,1933年出生的他,經(jīng)歷了最為動蕩的年代?!凹依锸寝r(nóng)民,條件不好?!毙炝x林說。雖然條件不好,但為人卻踏實本分,15歲那年,奶奶把徐義林叫到身邊,讓他投奔在蘇州搞紡織的父親。奶奶說:“荒年餓不死手藝人”。就是這句話,時刻激勵著徐義林:老老實實學做手藝,總歸會有收獲。于是,徐義林來到了蘇州。
當年,桃花塢一帶云集了蘇州的手工藝人,徐義林在一家扇莊的胡漢東老師門下當學徒?!爱攲W徒是要簽保證書的,三年,學得讓師父滿意,包吃包住分文不收,學得不滿意,就要賠錢?!币虼藥熜值軅兡阕肺亿s,比速度、比質(zhì)量,暗暗較勁。
制作一把竹扇,要將上好竹材經(jīng)過煮、曬、劈、成型、烘烤、打磨后,或雕刻,或髹漆,再經(jīng)燙釘、裝配等一系列工藝才能完成,一把小小的折扇,普通工序就有70多道。最難的還不是按慣例完成的,一些關(guān)鍵活類似水磨、悶釘?shù)募记?,不下?shù)十年的苦功,根本想都別想。
“做這東西不簡單,沒什么捷徑,就是不斷做,不斷練。”剛開始要將一根根竹子,劈開制成篾片待用,這是一項非??菰锏幕钣?,每天要對著竹筒,劈出長短粗細厚薄一致的篾片來,光是這項工作,就已經(jīng)讓徐義林手上傷痕累累。
曾經(jīng),徐義林還為得到好的竹材,一座座山去找,一棵棵竹去挑。五到六年的竹子好、冬天的竹子好,挑到合適的竹子,就讓農(nóng)民砍下來。按照當?shù)氐淖龇?,收竹子都?、6根一起拖下山的,徐義林不讓,怕?lián)p了竹子的品相,就一根一根地背下來。
制扇還講究“三分手藝,七分工具”,制扇人需要一把稱心如意的刀具,所以刀具都是在鐵匠鋪里訂制的,但磨刀全都是靠自己。即使數(shù)九寒天手凍得直哆嗦,也要下定狠心,將磨刀石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,一下一下打磨。從15歲當學徒的時候,徐義林就能對自己這么狠心。
過去的手藝人做扇子,比現(xiàn)在辛苦的多,因為無法借助任何機械工具,全靠一雙手。能堅持下來的,非常少,對他來說,學藝最艱苦的日子,多虧了當年奶奶的教導:“第一,你要聽老師的話;第二,手腳要干凈;第三,生活要能自理?!彼迪聸Q心,再苦也要堅持下去,學好出師。
“畢業(yè)”離開扇莊,徐義林又到了扇廠,精益求精的態(tài)度,讓徐義林的技術(shù)又上了一個臺階。他和同事交流切磋,開拓視野,取長補短,從未松懈。
他將自己設(shè)計的扇子取名為“孔雀牌”,打開折扇的那一剎那,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華彩艷麗。由于做工講究,“孔雀牌”獲得了省輕工產(chǎn)品獎。后來,徐義林又接到了制作10把2米長的折扇的任務,這無論是選材還是打磨,都要費上比普通扇骨數(shù)倍的精力。這10把巨型的折扇,創(chuàng)下了全國制扇之最。
一次又一次的挑戰(zhàn),讓徐義林飛速成長。徐義林擅長制作燕尾扇骨,“燕尾要求高,做工要細膩,選料、打磨、上釘各部分都要均勻沒有色差,放出來平而直?!?/p>
徐義林還設(shè)計出了除“燕尾”、“圓頭”、“方根”以外的150多種形態(tài)各異的扇頭,梅花的、花瓶的,總之在生活中看到的東西,他都會仔細琢磨,看看能否將其放入扇頭的元素中。
“做扇子就是做到老,學到老,不容易?!奔词挂呀?jīng)做到如此成功的地步,徐義林仍然不得不承認:“不容易!”
徐義林將畢生的心血匯編繪成“徐氏扇譜”。扇譜上工整地繪制著各式各樣的扇形,尺寸和比例清晰地注解在一旁,為制扇傳承貢獻了無私力量。
徐義林一直堅持悉心傳授技藝,退休后通過家傳的形式培養(yǎng)了2位制扇繼承人。近幾年,徐義林仍在收徒,只要老實、不給師父丟臉又想學,徐義林都愿意把這項技藝,傳承給更多人。
Copyright (c)2020 蘇州華影動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所有 蘇ICP備19055951號-1